专注【中高档】餐饮家具定制
当前位置: 主页 > 客户案例 > 案例展示
年报系列|中国证券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报告
来源: 网络 / 发布时间:2024-11-07 18:33:34 / 浏览次数:

  热点解读:规范一键打新功能是为了全面注册制下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表明了监管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坚定信心◆★★◆◆★,为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保驾护航,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助力市场投资环境更加规范健康★★◆■★★。有分析人士指出,机构人员展业应该明白和理解,在一些具体的方案落地或项目执行上■★◆,监管仍会优先考虑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热点解读◆■: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全面注册制的推进,作为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证监会,其作用也进一步凸显。本次证监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是我国对于证券监管工作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将加强证监会的行政执法能力,扩大证监会的职责行使范围,提升证监会的法定地位。证监会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有助于协调不同监管分工,统筹金融工作■◆,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和证券监管的提质增效,也有助于解决谁来监管监管者的问题。

  声誉事件类型TOP3:从业人员不当言行◆★、系统故障/内部控制、媒体误导/谣言★★★;事件曝光渠道TOP3◆■■:官方披露、媒体报道、微信群/朋友圈。

  7月11日午间,小红书平台开始流传《上海探店指南》和《上海清吧打卡指南》两份材料◆◆★■,因印有中欧基金、中信证券引关注,严肃专业的金融机构与酒吧种草娱乐属性之间的迥异画风引发了“不务正业■◆■★◆■”的质疑。

  从多个案例可以发现,财联社■■◆◆、券商中国、中国证券报等行业重要资讯媒体,往往都会在舆情出现的第一时间致电机构董秘、客服等部门,对应的回应内容也会成为其他媒体转发的重要信息源。

  明确新闻发言人,及时传递公司态度;重视舆情监控,重拳粉碎“谣言◆★■◆★■”;强化IPO舆情管理■★◆■;加强内部管理审核等★◆◆。

  从业人员不当言行占比22%,包括员工个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腐败◆■◆、违规交易■■、泄露信息以及在社交平台、公开场合发表不适当言论等;

  官方披露占比最高,达到33.3%,官方发布违规展业、从业人员腐败等行为的处置结果以及披露股权、人员变动情况等;

  年度行业热点线年,证券行业登上热搜的相关话题除行情相关内容外,政策、人事变动是热度相对较高的内容。其中◆★★■,“印花税减半征收◆■★◆”热搜词条个数最多,证监会、上交所、工银瑞信◆◆■★◆★、银河证券等机构的人事变动话题热搜个数也相对较多。此外■★★,“注册制”相关话题热度也较高,证监会答记者问提及股票发行注册制无特殊通道■■◆★◆、注册制的施行对A股的影响是登陆多个平台的热搜话题■■。

  此外◆★◆★■,个别当事人率先通过微信朋友圈回应,随后配合官方微信发文,多渠道回应遏制不实言论继续发酵。

  另外,微博◆■★■■、论坛,因是投资者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成为系统故障等舆情的首爆渠道★◆★。

  “印花税减半征收”热搜词条个数最多,影响力指数也相对较高■◆■◆★。媒体参与榜TOP3: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金融界。

  系统故障/内部控制占比22%,主要为系统故障导致用户权益受损、内部制度不完善或是机制执行不到位引发业务违规风险;

  其三,微信群/朋友圈成为部分谣言的重要来源,以及从业人员不当言行的高发区域■◆■★■;

  整体来看,2023年证券行业典型舆情事件较2022年有所下降◆◆★★,危机类型方面仍旧集中在员工言行不当,从热度看★★,并未出现破圈,上升到社会层面的情况。

  初期主要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零散传播,随着财联社、上海证券报■■◆◆■■、红星资本局等媒体求证报道,舆情热度迅速上升达到峰值,随后逐步平息。

  2023年★◆★◆★◆,证券行业三季度新闻量相对集中。8月,基金、券商半年报相继披露、以及活跃资本市场25条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舆情声量达到了年度最高峰■◆★★■◆。另外★★◆■■■,2022年年报、基金自购潮、《证券经纪业务实施细则》等自律文件的征集意见也带动了舆情波动。

  《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证券公司应设置新闻发言人。证券公司应保障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履职所必需的知情权及资源配置。新闻发言人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媒介素质、专业素质,善于沟通,熟悉公司业务和经营管理全局及具备突发事件处置经验■◆★。

  11月10日◆◆,中国机构编制网公布了《证监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为正部级;机关行政编制572名,设主席1名,副主席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77名。主要职责包括■◆◆:依法对证券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责★◆■■;研究拟订证券期货基金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等16项内容◆■◆◆★。

  股权变动/核心人员变动占比15%,官方披露相关信息后经由主流财经媒体传播报道,客观陈述变动前的业务业绩情况以及变动后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为主。

  媒体表示,无论是自我消遣还是为提升客户服务的多样性,证券基金从业人员在进行相关娱乐活动的同时尤其需要提升自身的合规意识。

  网友围绕是不务正业还是■★“内卷”展开讨论★◆,质疑“写研报的开始写小红书了”“管理费都用在研究这个了”;也有网友调侃表示“最近基金券商不是在搞什么掼蛋培训,就是发什么上海清吧探店指南,你大概就能知道市场是个什么状态了■◆”■◆。

  2023年,证券行业话题不断,监管新政策、年报半年报披露等收获广泛关注。同时■■★,从业人员不当言行、系统故障/内部控制等声誉风险事件引发较多热议◆◆■■◆★。《中国证券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报告》通过监管制度解读■★★★、行业舆情概述及多个行业典型案例等内容■★◆■■,对2023年证券行业发展进行洞察与分析◆★。

  2023年度行业媒体TOP10★◆■★,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金融界等媒体对行业热点内容关注度较高◆★★,传播力度也较广,其中■■★■◆,60%媒体来自上海地区,北京和广东地区各占比20%;除“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外★★,其余均为财经领域头部媒体★★■。

  其次◆★,部分事件中■★★,机构通过官网、官博、官微或者是互动易等官方、正式的平台回应;

  2023年,证券行业的政策与机构典型危机事件影响力指数TOP10中,政策类事件占比高达60%。

  中欧基金:7月12日18时◆★★★★★,通过红星资本局回应:并非公司层面出的研报★■★,是员工个人做的攻略◆■◆◆■。

  从传播渠道看,超过一半的信息通过网媒(网站、自媒体平台)传播★★◆,其次微博凭借交互性强★■★■★、媒体/大V入驻等◆★★■★,也成为网友获取信息、讨论交流行业政策、热点的重要平台;

  该篇“种草■■★”攻略在小红书平台脱颖而出★■■■■◆,诱发舆情的重要原因是相关材料用了带有金融机构logo的PPT模板。从舆情处置看■■◆,两家机构在舆情发生后的24小时均通过主流媒体、地方媒体做出了回应◆◆■★★,及时遏制了“研报”“不务正业◆◆◆◆”的猜测■★。但印有公司名称的材料外泄以及个人材料使用公司PPT模板制作等问题或也暴露了个别从业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的淡薄。

  中信证券:7月12日15时,通过上海证券报回应★★◆★■:该文件并非中信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报,系公司员工个人所写■■■,且该员工也不来自研究部。

  案例“中信证券交易系统”中,在客服回应后,董秘办工作人员正式对外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说明回应,对于公众最为关切的“赔偿”问题并未回避,并对出现可能再度遇到的各种情况给到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3月2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APP一键打新功能的通知》,要求向投资者充分揭示网上申购风险、增加风险提示频次、优化资金冻结告知程序◆◆、以书面形式订立开通■★★★“预约申购”协议★★,赋予投资者在申购数量、取消申购资金预冻结、取消预约申购指令等方面充分的选择权◆■◆★■,并细化新股申购页面提示。

  具体看◆■◆■,全面实行注册制、印花税减半征收两大政策成为年度影响力指数最高的两大事件;危机事件中,东方财富交易软件宕机的影响力指数最高。

  媒体误导/谣言占比18%◆◆■★,在信息传播过程存在曲解★■◆、误导的解读,因涉及破产、清盘等敏感词汇备受关注■◆,往往会以小作文的形式在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快速传播;

  9大监管政策■■★★◆:证监会“三定★★◆◆★◆”方案、全面注册制落地★■★、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规范证券公司APP■◆★◆★◆“一键打新■★”功能等。